最近一段時間,在岳陽醫院推拿科門診遇到幾位頭暈患者。第一位患者是50多歲的阿姨,訴睡覺時經常犯頭暈,只要在床上,身體偏向一側,或是翻身起床時,即出現幾秒鐘的天旋地轉,有時會有惡心、嘔吐,但神智清醒,奇怪的是,正著身子一會就頭暈就減輕了。家里人懷疑是腦血管疾病,把她帶到醫院做了顱腦 CT、MRA、PET等,都沒查出問題。于是,他們又以為是頸椎病找到筆者的門診,筆者詳細詢問病史并進行相關檢查后,考慮她為“耳石癥”,并行相應的手法復位后,患者癥狀解除。
第二位患者是40多歲女士,訴這段時間因長時間低頭伏案工作,頸背部板滯酸痛,有沉重感,頭經常暈暈沉沉,沒有天旋地轉,偶有頭脹痛或是眼睛發脹,長時間看電腦、手機后病情加重,轉頭時偶有一過性暈眩,休息后可以減輕。我詳細詢問病史并進行頸椎X線等相關檢查后,考慮她為“頸性眩暈”,給予推拿手法治療后,患者同樣癥狀解除。
通過以上兩個病例,我想和大家談的是,耳石癥和頸性眩暈是推拿醫師診療眩暈癥患者時最常見的兩個原因。接下來,作為一個老百姓和普通患者,如何鑒別耳石癥和頸性眩暈呢?
首先,從發病原因認識:
①耳石癥,簡稱BPPV,是內耳源性疾病,多見于40-60歲人群,且女性多于男性,大約男性患者的2倍,發病時,一般沒有誘發因素,即突然發病較多。科學研究指出,處于更年期的女性更易患耳石癥,50歲以上的女性,大多數都絕經了,因為體內雌激素的減少,引發骨質疏松,以碳酸鈣結晶為主要成分的耳石就容易脫落。正常情況下,耳石是附著于耳石膜上的,當一些原因導致耳石脫離,這些脫離的耳石就會在內耳內淋巴的液體里游動,當人體頭位變化時,這些耳石就會隨著液體流動而運動,從而刺激半規管毛細胞,導致眩暈,眩暈的時間一般較短,往往少于一分鐘。這種癥狀的出現常與位置變化有關,故表現為陣發性,也稱“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”。
②頸性眩暈,是由于頸椎長期姿態不正,勞損,外傷等因素,導致頸椎結構退變及周圍筋膜、神經、循環壓力增高,易發生于長時間電腦工作、使用手機及低頭工作人群。此類人群多多少少會有頸椎病的前驅癥狀,即慢性頸肩背部的酸痛不適,低頭、仰頭或轉頭時,頸椎轉動有摩擦感,長時間工作時,頸枕部酸脹(老百姓常說的風池穴處),同時,與耳石癥不同的時,耳石癥患者雖然發作時天旋地轉,但是很少有眼睛過勞的癥狀,就像這兩個患者比較,頸型眩暈的患者,常常會伴有眼睛發脹、發酸,輕輕按壓時尤為明顯,即眼壓增高的表現,同樣,頭脹、頭痛等癥狀也十分常見。
從醫學上,頸椎結構退變包括:1.頸椎骨性改變:包括頸椎退變、骨質增生、曲度變化、椎體不穩或滑脫、外傷等。2.頸椎周圍軟組織病變:包括韌帶、肌肉、關節囊、椎間盤突出、神經根炎、椎動脈受壓畸形或動脈斑塊形成等原因,使頸椎上段受到刺激,本體感受器及傷害感受器傳出異常信號傳入前庭系統,導致中樞神經對前庭和視覺信號的分析錯誤,空間定位受到影響,從而產生眩暈的感覺及相應頸椎病的癥狀及體征。
其次,從診斷標準認識:
①耳石癥診斷標準:1.相對于重力方向改變頭位后,最常見的是患者床上翻身,以及做起身動作的時候,或是臥床倒下去的時候,呈現反復發作的特點,且發作時的眩暈感不會持續過長時間,一般不超過60s。同時,短時間內,同一個動作雖然仍會誘發,但是眩暈的程度一般會呈現逐漸減緩的趨勢,即后面一次的感覺會弱于前面一次。2.在進行位置試驗時,患者出現眩暈的情況,并伴有位置性與特征性都十分明顯的眼震現象(即看到眼球不受控制、有節律性、往返擺動的眼球運動)。3.排除其他有相似癥狀的疾病類型,例如,由于前庭功能異常而引發的偏頭痛、陣發癥疾病以及由于中樞神經異常而引發的眩暈癥、梅尼埃病以及心理精神原因導致的眩暈現象等等。
②頸性眩暈診斷標準:1.出現頸性眩暈,可伴有一過性猝倒發作,有些患者出現,轉頭時突發頭暈,或是突然眼前發黑,偶有惡心、嘔吐、心慌等癥狀;2.頸椎病征象,并旋頸試驗陽性;3.X線片顯示鉤椎關節骨質增生或寰樞關節不穩;4.可伴有聽覺異常、視力模糊,或眼睛脹痛等表現;5.排除心源性、腦源性及耳源性及眼源性眩暈。
第三,從治療方式認識:
①耳石癥的患者,一般建議五官科就診,主要采用耳石復位治療,可以徒手復位,也可以機器復位。根據耳石所在半規管不同,可用Epley法進行治療、Lempert或Barbecue法以及Gufoni法等。五官科醫師通過鑒別使用,通常立竿見影,療效顯著,愈后效果好。
②頸性眩暈,中醫綜合治療方法以理筋、正骨、練功為主要原則和方法,在治療方式上,綜合應用推拿手法、針灸、內服中藥以及頸椎功能鍛煉的綜合療法,達到恢復頸椎正常生理功能,改善腦部血液循環,療效顯著,愈后效果好。
③一般情況下,耳石癥多發生在一側半規管,首次復位治療即可,但在醫者臨床過程中,仍不乏復雜多樣的患者,如同時伴有耳石癥和頸性問題的患者也十分常見,極少數還可出現有雙側半規管問題,或癥狀反復出現的患者,此時,患者就診常自訴病情時間長,癥情反反復復,臨床醫師常需認真詢問病情,采用多種方式治療,并向此類患者解釋當前情況,調整患者心態,積極面對,才能恢復健康生活狀態。
作者:周楠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